作者MRZ (臺大歷史系教授......Orz)
看板historia
標題[觀點] 解構鄭和迷思系列之四
時間Tue Sep 25 22:49:54 2007
各種迷思的由來
陳政宏
一、前言
我們先回顧〈解構鄭和迷思系列〉前三篇中所評述過有關鄭和航海的諸多迷思
,這些迷思的澄清包括:
1. 破紀錄的迷思:鄭和的航海既不空前,也不絕後,是「非開創性」、「非
探險性」、「非發現性」的官方航海活動。
2. 寶船相關的迷思:寶船是長128公尺以上且超過一萬噸的木製帆船可能性
極低,也不應作不恰當的比較。
3. 「如果鄭和繞過了好望角會怎樣?」的迷思:「如果鄭和繞過了好望角,
中國自明清兩朝以來,就會是海權大國,就有地理大發現」等想法,都忽
視中國的對外關係脈絡與其他歷史動力,推理也有問題。
從以上三大項迷思的內容可以歸納出來這些迷思的內容主要就是「鄭和創紀錄」
、「鄭和的船或航海很偉大」、「差一點中國後來就是強大的國家」。若再進一
步將這三點歸納,這些迷思背後的中心思想或意識型態就是「提高(中國、華人
)國族的名譽,並期望與過去真正歷史發展的相反情境」。
二、迷思產生的動機
美國學者Kenneth L. Feder (1999)曾提出六種造成歷史與考古方面的偽造行為
與迷思形成的動機或原因,包括財富、名聲、民族主義、宗教、對浪漫歷史的
渴望、個人心理不穩定等六項。我們去除第五、六項屬於個人問題又難以檢驗
的動機,以及較無關連的宗教因素,還有三項可以用來檢驗最近鄭和研究與相
關活動中的行為。
1.財富與名聲:
在研究或舉辦鄭和相關活動時,如果能提出聳動、異於常見的說法,不只可以
吸引極高的注意力、獲取知名度,往往還可以透過相關商品的販售而獲得不少
財富;因此有人也就可能為了財富或名聲,自欺於一些禁不起檢驗的說法與想
像,甚至不惜偽造迷思,而其目的僅僅是為了利用紀念鄭和的時機來提高知名
度、影響力,或獲取財富。
關於這點,我們看到近年英國人孟席斯(2003)出版《1421》一書,搭配出版社
高明有效的行銷策略與操作手法(例如租用英國皇家地理學會的場所發表新書
,來製造受皇家地理學會之邀的假象,並提高權威感),不僅在全球各地引起
一陣旋風,也因為引起一些治學態度嚴謹學者的反感,藉由雙方言詞犀利的交
鋒,創造更大的爭議性,使其書籍暢銷,演講與邀約不斷,為作者與出版商帶
來豐厚的利潤。由於對孟席斯的英國人身份而言,並無民族主義的動機可言,
因此除了其自身心理可能會有的對歷史的浪漫憧憬外,名與利可能就是我們可
以看到的外顯動機。
2.民族主義
早在1996年,潘君祥已經指出,從晚清時梁啟超的〈祖國航海家鄭和傳〉掀起
近世鄭和熱開始,經過1930~40年代對日戰爭期間,1949~1965共產中國建立至
文化大革命前,乃至19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後直到現在,近代中國歷史上的幾
次鄭和研究高潮「都同發揚愛國主義精神」、「爭取民族獨立、爭取國家富強
有關」。因為上述這四個時期中,前兩個是一般認為的「中華民族」受帝國主
義欺凌的存亡關頭,而後兩期是中國能否站起來成為不受欺負的獨立自主國家
,並進一步與世界交往而為強盛的大國之重要關鍵時期。
此外,潘君祥也毫不遮掩,相當清楚地指出:「對鄭和下西洋這一歷史壯舉的
研究和宣傳正是這種愛國主義宣傳和教育的好材料。」也就是說,在紀念鄭和
時不只是鄭和研究含有學術、文化以外的愛國主義動機,更重要的可能是鄭和
研究是為了替愛國主義宣傳和教育準備材料的!這樣的觀察與敘述正是Feder所
提六種偽造與迷思動機中的民族主義一項。所以,我們若在鄭和研究及相關活
動中看到層出不窮的迷思被華人製造、維護、保存,甚至宣揚,可以說很難沒
有這種民族主義的動機在內。那這種民族主義式的鄭和研究與宣傳材料又是如
何形成的呢?
沈松橋(2000)在上一篇討論晚清國族主義運動的文章中,把這種民族主義如
何建構出一些「神話歷史」描述得相當清楚:以梁啟超為代表的晚清時期大量
「民族英雄」的歷史書寫,是「為了應付生存競爭的挑戰,不能不接受國族主
義及其所夾帶的現代性價值,並據此否定中國的『過去』;但是,作為一個『
國族主義者』,他們又不能不肯定中國歷史傳統自有賴以存立的獨特意義」,
於是「為了消弭這項緊張,第三世界知識份子最常採取的策略,要不外乎致力
於自身歷史文化的『再詮釋』,藉以重行『發現』或『振興』足以契合『國族
主義』之現代性價值,卻又能彰顯國族獨特性的真正傳統。」也就是如同西方
學者(Anthony Smith)所謂的:「為了創造一套足以令人信服的『國族』表述,
必定先要重新發現並奪佔一個光榮而獨特的『過去』。」
所以,我們對於梁啟超以下至今的許多鄭和研究與宣傳,是以「彰顯鄭和航海
之偉大」為主要目的,也就無須感到意外,但是必須注意這種背後的民族主義
動機。需要特別注意的理由,除了這樣的再詮釋過程中可能為達目的不擇手段
地出現偽造、誇大、偏見、蒙蔽與扭曲,往往有害於對歷史真相的瞭解之外,
這種再詮釋抽離了歷史事件在當時的真正意義,只被賦予當代再詮釋者的特殊
目的(民族主義的、政治的)是極度令人不安的;而更重要的一點是,這些民
族主義式再詮釋的效果,會與當代政治問題又有牽連,使得原本偏重於學術研
究與文化層面的意義被政治動機污染。
何以見得呢?
三、當代政治動機
正如前節所論晚清的活動般,任何愛國主義、民族主義、國族主義所提倡宣揚
的歷史故事與人物,從來就不是為了學術、歷史真相、文化傳統或其他價值較
為中立的活動而推行,純粹都是為了當下現實的政治目的而發動,無論是集體
的、國家的、政府的還是個人的政治目的。所以,自1980年代以來的鄭和熱,
又反應了誰的怎樣的政治動機呢?讓我們看看一些具代表性的說法。
最近二十年來,在中國大陸紀念鄭和的活動一直都有官方深度的參與。例如在
1985年,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交通部等10個部門共同舉辦了紀念鄭和下西洋580
周年系列活動。而隨著2005年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的到來,「鄭和下西洋600周
年紀念活動籌備領導小組」辦公室主任姚明德(2003)自己指出:由於「中央高
度重視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活動,決定成立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活動籌
備領導小組。」根據其交通部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網站
(
http://www.moc.gov.cn/zhenghe/default.htm)的描述,參與的機構有下列
數個,可分為三大類:
(1) 中央部門:交通部,中宣部、中央外宣辦、外交部、財政部、文化
部、國家海洋局、國家文物局。
(2) 地方政府:上海市、江蘇省、福建省。
(3) 相關學會:中國科協、中國航海學會、中國海洋學會、中國人民外
交學會。
而籌備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交通部,組長由交通部長張春賢兼任。參與的機構
中,除了地方政府與相關學會都具備合理性之外,我們若注意到中央參與的部
門中,宣傳部門有兩個之多!
我們再看姚明德對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的具體看法。首先是籌備領導小組關
於紀念活動意義的定位,他認為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活動:
(1)是一次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,有利於增強中華民族自信心、自豪感和
凝聚力。
(2)是一次弘揚和培育偉大民族精神的宣傳教育活動,有利於促進世界和平與
團結友誼。
(3)是一次航海和海洋知識的普及教育活動,有利於推動航海和海洋事業發展。
(4)有利於加強海峽兩岸的交流與合作,促進祖國統一大業。
這當中第一點為民族主義的動機非常清楚,第二點是為現實外交服務的政治動機
,第三點是教育文化與產業利益,而第四點又是明顯具有當代政治意圖的,他是
如此闡釋:「臺灣是中國的領土,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臺灣人民與祖國大
陸人民血肉相連,兩岸同胞?有鄭和這個世界航海史的先驅感到驕傲和自豪。」
「我們要通過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活動,加強同臺灣同胞和海外僑胞的聯繫
,推動兩岸學術和文化交流與合作,發展兩岸「三通」,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
,團結海內外同胞,促進祖國的統一大業。」也就是說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
的活動已經被當作是對台灣統戰的的一種手段。
其次,「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活動籌備領導小組」對於紀念活動的主題設計
是「熱愛祖國」、「睦鄰友好」、「科學航海」三大項,剛好扣緊前述的三種政
治的、外交的、文化的動機。而籌備領導小組組長、交通部部長張春賢的書面講
話(謝宗惠,2004)也指出「活動要緊緊圍繞“熱愛祖國、睦鄰友好、科學航海
”這一主題,突出愛國主義教育這個核心。同時,還要積極創造條件,從今後利
用鄭和下西洋這一文化資源,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。」將慶祝
活動的民族主義政治動機表露無遺,而且鄭和這一文化資源還是要被愛國主義教
育利用的!
四、結語:「鄭和下西洋」的正名
鄭和誠然是明朝初年出使海外次數最多的太監,其所率領的船隊規模龐大,也完
成皇帝交付的使命,這些就足以使其功績流傳,揚名後世。對於其個人或其成就
過程的種種,實在不需要造假、誇大或神化之。然而,看過這麼多因不同原因產
生的迷思,再加上現在這種政府機器介入,背後又具有高度政治動機的情形,很
可能使得這些迷思繼續流傳與誤導,也使相關鄭和研究的水準無法提升。因此,
矯正這些鄭和迷思是本人從事鄭和研究的原始動機之一,也是本鄭和迷思系列文
的主要目的。
為了能以簡單的方式破除一些迷思,針對這些迷思「吹捧個人航海功績」的特點
,我們可以思考如何以簡短而精準的詞組來「再再詮釋」同一事件,矯正過去百
年來「民族主義式再詮釋」的不當處。本系列文的第一篇中曾提到兩個正名的可
能性:「明初下西洋」與「明初大航海」,但是一個完整的描述或許應該包含時
間、人物、活動及地點,因此我們不妨以「時間+人物+活動/地點」的公式來思
考為「鄭和下西洋」正名的問題。
時間上,我們可以用比較準確的「明初」,或是取最具代表性又有文采的明成祖
年號「永樂」。而人物上,由於最具代表性人物鄭和已經遭到神化的待遇,也為
了要去除個人英雄主義式的作法,自然不宜再用鄭和或其他個人的名稱;因此我
們必須思考什麼樣的名詞最能代表明朝初年諸使這群人。我們從第一篇文中的表
格裡可以發現,各次出海的正副使有一個共同的身份背景:太監、宦官。然而,
「太監」在中國歷史上,除了一種「因身體殘缺而有不健康心理的怪人、小人」
的刻板印象之外,也因為諸多亂政的史蹟而惡名昭彰,到現在似乎是一個帶有貶
意的名詞;相對而言,「宦官」雖然指的是同一群人,其貶意較淺。我們考慮正
名時,如果要過正以矯枉,需要比較負面的詞彙,則選「太監」;反之,若為顧
及一些人的感受,避免過大的刺激,採用「宦官」則是比較中性的說法。
最後,考慮活動與地點名稱的部分。原來「下西洋」的「下」字沒有講明航海的
主要目的,也略帶傲視諸番的歧視味,需要改進。而「大航海」讓人容易聯想到
歐洲的大航海時期,可能誤導讀者作不恰當的類比,也沒有指出地點,因此也不
適當。若我們保留西洋,將動詞改為較為中性,又能指出航行目的的詞彙,可能
是較為中肯的說法。因此我建議將「下西洋」改為「使西洋」,以凸顯當時最重
要的航海目的在於環繞外交關係的一些議題上(承認宗主、朝貢外交、朝貢貿易
、區域國際秩序等)。
綜合言之,一個比較恰當中肯的正名建議是:「明初宦官使西洋」,聽起來不痛
不癢,也不特別響亮,恰如其份;另一個「非過正不足以矯枉」的正名建議,同
時帶有諷刺味道的是「明初太監大航海」。或許教科書可用前者,反迷思的宣傳
可用後者。諸君以為如何?
(作者為國立成功大學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學系助理教授)
參考文獻
沈松橋(2000)〈振大漢之天聲—民族英雄系譜與晚清的國族想像〉,《中央研
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》,第33期,頁81-158。
姚明德(2003)〈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活動籌備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姚明德
同志在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活動新聞發佈會上的講話〉,中華人民
共和國交通部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網站,2003-09-28,網址:
http://www.moc.gov.cn/zhenghe/dongtai/t20031203_3712.htm
潘君祥(1996)〈試論鄭和遠航研究的愛國主義內涵〉,《鄭和研究》,第29期
,頁25-28。
謝宗惠(2004)〈張春賢要求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活動要突出愛國主義教
育〉,《中國水運報社》,2004-10-29,網址:
http://www.moc.gov.cn/zhenghe/dongtai/t20041029_11222.htm
Feder, Kenneth L. (1999) Frauds, Myths, and Mysteries: Science and
Pseudoscience in Archaeology, 3rd ed., Mayfield Publishing Co.,
Mountain View, CA., U.S.A.
Menzies, Gavin (2003) 1421: The Year China Discovered America, William
Morrow & Co.
--
諸君(至少本人)的意見:
實在沒有必要加上最後那一句話,這擺明是引戰文風格嘛!雖然前面都講得很有道理,
但在這裡卻出現這種語氣,破壞了整體的內容與架構,真有點讓人覺得點點點點.
不過話說回來,大部分的意見,我是贊同的.少部分跟技術有關的部份,非關本人專業,
故不予討論之.
--
http://gps.wolflord.com/
歡迎大家參觀
--
※ 發信站: 批踢踢實業坊(ptt.cc)
◆ From: 218.170.23.62
※ MRZ:轉錄至看板 DummyHistory 09/25 22:53
推 MilchFlasche:哈,我覺得「太監大航海」也還好啊:p 09/26 09:27
推 wetteland:太監大航海很中肯耶 09/26 09:32
推 sfp:可能強烈一點的措詞 剛好能突顯他的論點 09/26 10:14
→ sfp:話說回來 我覺得語氣並沒有糟到那程度 09/26 10:16
推 Zsanou:語氣不算強烈,但是對於民族憤青卻是很大的傷害....XD 09/26 11:32
推 MRZ:其實也沒什麼好傷害的,因為他們也看不懂XD 09/26 11:47
推 bheegrl:推! 09/26 23:14